“山川上的人中国”第九讲:黄仕忠《〈琵琶记〉里叙悲欢》
  当前位置:首页 -> 知识讲座 -> “山川上的人中国”第九讲:黄仕忠《〈琵琶记〉里叙悲欢》    [更多城市]
“山川上的人中国”第九讲:黄仕忠《〈琵琶记〉里叙悲欢》 
 06月05日 发布, 有效期:长期有效
网络分享到

详情:

  • “山川上的人中国”第九讲:黄仕忠《〈琵琶记〉里叙悲欢》

    盐田区图书馆的盐田阅读沙龙“山川上的中国”系列中国文学讲座第九讲文学博士、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、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仕忠先生与读者朋友们分享《〈琵琶记〉里叙悲欢》。

    “山川上的中国”系列讲座第九讲
    黄仕忠《〈琵琶记〉里叙悲欢》
    时间:2017/6/9 19:30-21:00(请提前15分钟签到入场)
    地点:深圳市盐田区深盐路2128号盐田区图书馆一楼读海书吧
    签到地点:盐田区图书馆一楼服务台

    《琵琶记》为什么被称为南戏之祖
    从明代以来的600多年,《琵琶记》被视为传奇的典范,代有刻工,其主要刻本有四十多种。《琵琶记》在国外,法、英、美、日等国都有译本。1841年,法国一位汉学家把《琵琶记》译成法文,介绍给欧洲各国读者。在二十世纪,美国百老汇还把《琵琶记》改编为音乐剧《琵琶歌》,上演成功,轰动 一时,国际上享有盛誉。

    《琵琶记》的结构布置最为人称道。明代戏曲家、戏曲评论家吕天成《曲品》里说:“串插甚合局段,苦乐相错,具见体裁,可师可法,而不可及也。”高明把蔡伯喈在牛府的生活和赵五娘在家乡的苦难景象交错演出,形成强烈对比。《成婚》与《食糠》,《弹琴》与《尝药》,《筑坟》与《赏月》,以及《写真》,都是写的很成功的篇章。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戏剧冲突,加强了悲剧的气氛。

    《琵琶记》的词采成就最高,既有清丽文语,又有本色口语,而最重要的则是体贴人情的戏剧语言,明代文学家、史学家王世贞《艺苑卮言》里说:“则诚所以冠绝诸剧者,不唯其琢句之工,使事之美而已。其体贴人情,委曲必尽,描写物态,彷佛如生,问答之际,了不见扭造,所以佳耳。”

    《琵琶记》全剧典雅、完整、生动、浓郁,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。它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的结合。总之,《琵琶记》不论在思想内容上,人物形象上,还是在结构和语言方面,都有独特之处,值得欣赏玩味。

    《琵琶记》的文学成就,大大超过了《永乐大典戏文三种》(包括《张协状元》《宦门子弟错立身》《小孙屠》)中的作品。高明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,把戏文的剧本创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杰出作家。他在南戏发展史上的地位颇似杂剧发展史上的关汉卿。《琵琶记》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,不只影响到当时剧坛,而且为明清传奇树立了楷模。所以,它被称为“南戏之祖”。
    地区:深圳 盐田区
    地址:深盐路2128号盐田区图书馆一楼
    网友评论
    正在加载数据,请稍等......
    
    返回顶部